韩国济州航空空难是“人祸”吗 系统性缺陷的警示!2024年12月29日,韩国济州航空7C2216号航班在务安机场坠毁,导致179人遇难。中期调查报告指出,飞行员在遭遇鸟击后错误地关闭了正常运转的左侧发动机,而非受损的右侧。这起悲剧不仅揭示了飞行员个人失误,也反映了航空安全体系中的深层问题。
飞行员在极端压力下做出错误判断的原因值得深思。突发紧急状况下,飞行员面临巨大的认知负荷和时间压力,驾驶舱内警报声此起彼伏,海量信息瞬间涌入,容易导致“注意力窄化”。尽管驾驶舱语音记录指示关闭右侧发动机,但飞行数据显示被关闭的是左侧发动机。这种瞬间混淆左右的情况并非孤例,此前印度航空也曾发生类似事件。这些案例表明,现有航空训练和应急手册在应对极端压力下的人性弱点方面存在不足。
航空训练体系,尤其是模拟器训练,虽然技术先进,却难以完全复现真实死亡威胁下的生理与心理压力。因此,训练成果在极端情境下大打折扣。飞行员在模拟器中可能不会出现“瞬间混淆左右”或“手抖”的真实反应,使得训练未能充分覆盖这些关键的“人因”风险点。应急手册的设计往往过于线性化,未能充分考虑飞行员在认知负荷过载时可能出现的非理性行为,例如跳步、混淆或遗漏关键步骤。手册缺乏清晰的视觉标识、触觉反馈或语音提示,未能有效避免在压力下的误操作。
此次空难的责任不应简单归咎于飞行员的“手滑”。遇难者家属和济州航空飞行员工会质疑中期报告将责任推给飞行员和鸟击,忽视了其他关键因素。务安机场设施缺陷加剧了事故后果,跑道尽头的混凝土土坡上安装的ILS设备直接导致飞机冲出跑道后剧烈撞击并爆炸。此外,事故发生时,跑道末端阻拦系统处于维护停用状态,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务安机场周围多个鸟类保护区频繁引发鸟击警告,暴露出机场选址和鸟击防范机制的问题。环境和设施缺陷与飞行员在压力下的失误共同作用,形成了此次空难的“系统之殇”。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