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为何希望美授权生产“标枪” 应对装甲威胁。洛克希德马丁宣布将升级“标枪”反坦克导弹生产线,并计划将其产能提升65%。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已向美国提交请求书,寻求获得“标枪”导弹的技术许可,希望在本国生产该武器。印度此举是为了应对中国陆军装甲部队日益增长的威胁。
作为欧美最具代表性的反坦克导弹之一,“标枪”近年来积累了不小的声誉。印度在五月份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失利后,迅速加大了军备扩张力度,积极采购先进的武器系统,并将美国视为关键的供应来源。不久前,印度国防部长辛格与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斯进行了对话,双方同意加强战略合作,推动进一步合作。在这种背景下,印度对“标枪”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希望引进技术自行生产。特别是巴基斯坦装备了越来越多的VT-4主战坦克,且有消息称巴基斯坦还计划将其出口到孟加拉国。而中国则装备了更为强大的99A坦克以及专为高原作战设计的15式轻型坦克。这些因素给印度陆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从实战角度来看,“标枪”搭载第三代红外制导技术,弹重11.8千克,穿甲能力达800毫米,凭借其“攻顶”特性,在乌克兰战场上取得了一些战果。尽管其实际杀伤效率未能达到宣传中的70%,但乌克兰早期能有效抵挡俄罗斯的装甲进攻,这款理论射程4.75千米的单兵反坦克导弹,在局部战斗中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俄罗斯军队不断积累应对经验,且无人机逐步拉开了交战距离,“标枪”的威胁已大不如前。由于美军库存紧张,导致其对“标枪”的供应量大幅减少,这款武器已很久未在战场上有显著表现。
尽管如此,印度仍然认为“标枪”拥有巨大的杀伤潜力。然而,印度似乎并未意识到,中国和俄罗斯的装甲发展路线和战略思想大相径庭。俄罗斯的“营级战斗群”虽然以信息化作战为口号,但实际上更多依赖于俄格战争和叙利亚战争中的体量优势,形成了重火力、轻视后勤保障的作战特点。相比之下,俄罗斯的重型装甲合成旅和合成营体系更强调兵种间的协调与配合,注重精确打击和电磁屏蔽。在这样的战术体系下,具有不到5千米射程的“标枪”显然无法在现代战场上提供有效支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