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美国总统特朗普亲自出面,宣布一项看似“重磅”的对乌援助计划:将向乌克兰提供“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以及其他武器装备。然而,这份计划的关键点不在“援助”二字,而在“谁来买单”。特朗普明确提出——由欧盟国家掏钱。
这一提议如同往平静湖面扔下一块巨石,激起欧洲政坛的层层涟漪。几小时内,多国立场分裂,态度悬殊,台前是外交辞令,台下则各怀心思。欧洲国家的第一反应不是拍手叫好,而是冷淡、推诿、甚至明确拒绝。一场围绕“爱国者导弹”的军援风波,迅速演变成美欧之间一次公开的政治角力。
特朗普算盘:库存清仓、转嫁成本、外交施压三箭齐发
特朗普此举并非一时兴起。他抛出的“欧洲出钱,美国出武器”的方案,本质上延续的是他在北约峰会时期的老套路——让欧洲为美国的军事战略买单。不同的是,这次不再是提高军费占比,而是直接让盟友掏腰包购买美国产的高价军火。
这一操作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军火库存老化、产能吃紧的现实。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方虽然慷慨援助,但自身军备补充日益吃紧。部分弹药已接近报废时限,“转手即出”的清库存模式成了最佳选择。而特朗普此番推动的“欧援美械”计划,则是一场典型的“旧货变现、战争变商机”的交易设想。
欧洲哑火:德愿“评估”、法匈直接拒绝、捷意另打算盘
消息发布后,欧洲国家迅速表明立场。德国虽然表示“愿意评估可行性”,但迟迟未有实际动作。而匈牙利态度坚决,外交部长西雅尔托公开声明:“不会加入这一资金计划,不愿为他人战争埋单。”捷克强调应优先采购本国和欧盟武器,拒绝“强行推销”;法国则冷冷回应:“我们是主权国家,有自己的防空能力。”意大利直接以“预算吃紧”为由,回避表态。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