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48小时内,美国政府接连出手,先是两项对中国产业高度关联的“国家安全调查”,紧接着又对巴西发起“301调查”。与此同时,英伟达CEO黄仁勋却在北京说出了一句颇具分量的“实话”。这一连串操作背后,既体现出特朗普政府在中美博弈中的一贯套路,也揭示了美国科技与商业之间的深层矛盾。
美国商务部于7月14日宣布启动无人机与多晶硅的“232调查”,这两项产品几乎可以直接对标中国制造实力。全球商用无人机市场中,中国厂商长期占据70%至80%的份额,而多晶硅的全球产能更有92%以上由中国企业掌控。这种情况下,美方所谓的“国家安全担忧”,说白了就是以技术管控为名,实则为中美谈判加码、制造压力。
巧合的是,这一系列举动正值中美在日内瓦达成“暂缓关税90天”协议的临界点。按照协议安排,这项临时休战将在8月12日到期,而特朗普团队的连环出招,无非是想在谈判最后阶段占据主动,用“边谈边压”的一贯策略,逼迫中方让出更多空间。
然而,纸上谈兵容易,现实操作却难如人愿。以无人机为例,美国虽然试图推动产业“本土化”,但现实是技术、人才和原材料都远远不够成熟。美企Skydio虽然曾是少数几个能在消费级领域叫得出名号的品牌,但如今也已退出民用市场,转向军用。而那些所谓“美国制造”的无人机产品,核心元件大多仍然依赖中国产业链。换句话说,美方如果真想从供应端切断与中国的联系,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做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