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最深处的危机正在浮出水面
1.珊瑚白化:蔓延全球的“海底瘟疫”
全球气候变暖正以空前速度改变海洋温度。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最新数据,2024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已达到自195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这种剧烈升温,正是导致当前第四次全球珊瑚白化事件的直接推手。所谓“珊瑚白化”,是指当海水温度过高时,珊瑚与共生藻类的关系遭到破坏,藻类流失后珊瑚呈现“漂白”状态,最终可能死亡。
这一波白化浪潮波及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大堡礁、加勒比海、红海、东南亚与印度洋群岛等关键生态热点。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全球已损失超过14%的珊瑚覆盖面积,而今有多达44%的珊瑚物种濒临灭绝。
珊瑚礁并非只是美丽的“海底森林”。它们支撑着近10亿人口的生计,是小岛国家和沿海地区捕鱼、旅游、海岸防护的基础。珊瑚消失意味着鱼类栖息地的瓦解,意味着食品来源和就业机会的流失,也意味着数百万人的气候适应能力遭到削弱。全球气候系统也会因珊瑚生态服务的减弱而进一步失衡。
更令人担忧的是,科学家指出,在不采取急剧减排行动的情况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90%以上的珊瑚礁将面临“功能性消亡”的风险。也就是说,哪怕肉眼尚可见,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将几乎归零。
2.过度捕捞与非法捕鱼:海洋“收割战”
海洋面临的第二个巨大威胁来自人类对资源的贪婪“收割”。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最新《世界渔业与水产养殖状况》报告,全球约64.5%的鱼类资源尚处于“可持续开发”水平,而35.5%已遭严重过度捕捞。这一比例仍在持续上升,显示出管理失控的迹象。
尤为严重的是非法、不报告和无管制(IUU)捕鱼行为。这些“暗网式”的捕捞活动每年造成约2600万吨鱼类资源流失,约占全球总捕捞量的15%。IUU不仅直接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也使得各国对渔业数据的掌握变得模糊,严重干扰可持续政策的制定。
这种非法捕鱼活动还常与跨国犯罪、人口贩运和非法劳工挂钩,构成了全球南方国家沿海贫困社区的多重压力源。在许多地区,合法小型渔民因资源枯竭陷入生计危机,不得不转向偷捕或移民城市谋生。部分非洲和亚洲国家出现了“渔业难民”现象,表明海洋资源的政治、社会影响正在不断外溢。
此外,远洋工业化捕捞的船队在开采公海资源时,也往往绕开法规约束。大型拖网渔船常常在深海底层“扫荡式”作业,一次性捕捞上万公斤鱼类,却破坏了大量海底栖息地,所留下的生态空洞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恢复。
一只玳瑁海龟(hawksbill sea turtle)正在死去的珊瑚礁中寻找食物。玳瑁海龟以海绵为食,也经常在珊瑚礁中寻找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2019年是全球变暖持续影响珊瑚礁的一年。海水温度升高导致珊瑚白化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印度尼西亚位于“珊瑚三角区”,是世界上珊瑚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但也因此对气候变化格外敏感。这张照片,也反映出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珊瑚白化和死亡导致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下降,对依赖珊瑚礁生存的生物造成了影响。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2019年拍摄于印度尼西亚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3.海洋酸化:看不见的“隐形杀手”
除了温度上升和过度捕捞,海洋还在默默吸收着人类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CO₂)。科学估算,全球每年约有
四分之一的CO₂排放被海洋吸收。这看似减缓了全球变暖,实则为海洋埋下了另一种“慢性毒药”——酸化。
当CO₂溶解在海水中,会形成碳酸,降低海水pH值。全球平均pH值自1985年以来,从8.1降至8.04,虽然数值变化看似细微,但对海洋生物而言,这是系统性的“化学风暴”。按照当前趋势,预计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降至7.8以下,超过多种生物的适应极限。
酸化尤其影响到珊瑚、贝类、浮游生物等依赖碳酸钙形成壳体的物种。它削弱它们的“建壳能力”,进而打击整个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在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等海域,这种酸化速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正快速侵蚀珊瑚钙化率、破坏浮游动物的生殖能力,进而影响大型鱼类和哺乳动物的存活。
更严重的是,酸化还将削弱海洋本身的碳储能力,形成“反馈循环”:海洋吸收CO₂→酸化加剧→海洋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CO₂增加→气候变化进一步恶化。
如今的海洋,已不再是那个能够永远“吞下一切”的沉默巨人。它正用一场场灾难,提醒人类:我们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必须改变。
▲上图:弓头鲸,也被称为北极鲸,是北极水域的真正霸主,它们有着许多独特的适应性特征来应对极端的冰雪环境。这种巨大的鲸鱼身体通常呈深色,但下巴部分却有着非常醒目的白色斑块。头部极其厚实、背部拱起。弓头鲸能够利用它们强健的头骨和厚重的身躯,像破冰船一样,拱起并直接撞碎厚达两米多的海冰,为自己开辟呼吸孔,这让它们能够在冰封的北极海域自由穿梭,是名副其实的“冰上开拓者”。以上图片摄于斯瓦尔巴大学博物馆(坐落在挪威极地研究所里面,该所在斯瓦尔巴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城)。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