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印度将首次在人口普查中要求民众申报种姓。6月初,印度内政部宣布将在2027年3月前完成新一轮全国人口普查,并同步进行种姓普查。印度上一次成功进行种姓普查还是在1931年的英印统治时期。虽然有观点认为种姓普查旨在了解印度的种姓分布及各个种姓民众的社会、经济和教育情况,但也有人认为种姓制度是“印度拥抱现代化的最大障碍”,这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可能加深该国百年来最隐秘的伤疤。
今年4月14日,印度班加罗尔民间艺术家参加了出身“贱民”家庭的“印度宪法之父”安贝德卡尔134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印度人民党在赢得2023年中央邦、恰蒂斯加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的邦议会选举后,印度总理莫迪曾对国民大会党在上述三个邦进行种姓普查作出间接回应,称印度只有四个种姓:妇女、青年、农民和穷人。然而仅仅两年后,莫迪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
印度政府于6月4日宣布启动新一轮全国人口暨种姓普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喜马偕尔邦、北阿肯德邦将于2026年10月1日启动,全印其余地区将于2027年3月1日举行。种姓普查再次引发了一场长期存在的争论:统计种姓究竟会提升弱势群体的地位,还是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分裂。目前尚不清楚此次种姓普查是否仅针对印度教教徒,还是会涵盖同样受到种姓影响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锡克教教徒。
一般认为,印度种姓制度起源于3000多年前。资料显示,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结合自身宗教和当地文明形成种姓制度,严格划分印度教徒的等级和职业。除了四大种姓之外,还有被称为“贱民”或“不可接触者”的达利特人。每个等级分化成更小的集团,即亚种姓,统计难度极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