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内政部宣布将在2027年3月前完成新一轮全国人口普查,并同步进行种姓普查。这是自1931年以来,印度首次在人口普查中要求民众申报种姓。尽管有观点认为种姓制度是“印度拥抱现代化的最大障碍”,但也有声音表示,种姓普查旨在了解印度的种姓分布及各个种姓民众的社会、经济和教育情况。
关于种姓普查是否有助于保障弱势种姓权利或加剧社会分裂,各方意见不一。印度总理莫迪曾对种姓普查持否定态度,但在两年后却改变了立场。印度政府计划于2026年10月1日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喜马偕尔邦和北阿肯德邦启动普查,其余地区则于2027年3月1日开始。
种姓制度起源于3000多年前,由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时形成。种姓制度严格划分印度教徒的等级和职业,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等。此外还有被称为“贱民”或“不可接触者”的达利特人。虽然印度独立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实际上种姓体系仍然影响着社会生活。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印度实行预留制度,为弱势种姓在就业和升学方面保留一定比例名额。据估计,印度超过2/3的人口处于种姓制度较底层,其中达利特人约占2亿。
近百年来,种姓数据一直是印度社会的敏感话题。1881年至1931年间,英国殖民统治期间种姓普查是常规内容。1951年后,印度政府为了避免社会分裂,停止了种姓普查。近年来,一些邦开展了各自的种姓调查,以指导福利计划和保留政策的制定。
对于莫迪政府在种姓普查上的态度转变,《铸币报》认为这是选举政治博弈的结果。印人党传统上依赖高种姓与城市中产支持,但在2024年大选中,因忽视低种姓诉求而遭遇挫折。比哈尔邦的地方普查显示,该邦弱势种姓占比高达63%。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