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欧盟终于把中国彻底惹怒了。中方一再释放善意、努力通过对话化解分歧,欧盟却不仅毫无回应,反而不断“挖坑”,制造新的矛盾。面对欧盟一次又一次的背信弃义,中国终于不再忍让,选择了强硬反制。
7月6日,我国财政部发布公告,决定自即日起,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来自欧盟的医疗器械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凡预算金额在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采购项目,禁止欧盟企业参与。不过,此次措施并未针对那些已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欧资企业,显示中方依旧保留了部分灵活性和余地。
这项措施的出台,源于欧盟在6月20日依据其“国际采购工具”出台的新规,限制中国企业和产品参与欧盟公共医疗器械采购项目,公然对中国企业设限,筑起新的贸易壁垒。中方此次反制,正是对欧盟不公平做法的直接回应。
客观而言,医疗器械在中欧贸易中所占比重有限,这项措施对两国总体贸易额的影响并不大。但更关键的是,此举传递出的政治信号极其鲜明——中方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欧盟:别再指望中国一味妥协,反击已不可避免。
自去年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以来,中欧贸易关系持续僵持。中方始终抱着最大程度缓和矛盾、争取对话的态度,不断提出合理的谈判方案,例如愿意提供低价保障方案,也在外交和舆论场上积极释放善意,希望欧盟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坚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合作路线。毕竟,面对美国掀起的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浪潮,中欧本应同舟共济、合作共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