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航母舰载机,外行人往往关注的是它们在甲板上的威风起降,殊不知,真正支撑这一切的,是隐藏在起落架与尾钩中的“钢铁秘密”。尤其是弹射型舰载机,起落架与拦阻钩的设计与强化,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哪怕外表看似相似,其内在结构差异却天壤之别。
就拿我国海军现役的歼-15系列来说,早期用于滑跃起飞的歼-15,与新一代电磁弹射起飞的歼-15T,虽在外观上大同小异,但在起落架和尾钩结构上却大有乾坤。
歼-15T专门针对电磁弹射系统进行了深度改造,其前起落架上加装了弹射牵引杆,与电磁弹射装置直接相连,能在短短2秒内将战机从静止加速到起飞速度。为了承受这一瞬间的巨大推力与加速度,歼-15T的前起落架设计比滑跃版更加粗壮,支撑杆加粗逾两成,其强度不仅要保障起飞时承受的牵引力,更必须抵御着舰时那宛如“硬着陆”般的猛烈冲击。
舰载机着舰被称为“受控坠落”,毫不夸张。战机着舰时,以几乎撞击甲板的姿态高速砸下,尾钩必须瞬间牢牢钩住拦阻索,承受可达80吨的瞬间冲击力。看似简单的一根尾钩,实际上集中了无数复杂设计考量,它不仅仅是挂钩的问题,背后牵涉整个战机的结构、飞行姿态、甲板布局,甚至细致到航母拦阻索的布置位置、数量和高度,以及着舰时的下滑角、飞行迎角等诸多变量。
尤其是歼-15T,其尾钩系统在耐冲击、耐磨损与耐过载方面全面升级。据中航工业沈阳所高级工程师朱琳介绍,每一个技术细节都需要通过繁复的力学计算、仿真测试以及实地验证才能定型。哪怕外形一致,但内里的结构早已换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