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经贸高层于日内瓦达成联合声明、宣布暂时解除大部分加征关税之际,观察者网采访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沈逸,围绕本轮中美经贸摩擦的发展脉络、实质影响与未来走势展开深入探讨。
美方挑起冲突,企图以霸凌换妥协
沈逸指出,本轮经贸对抗的根源在美方。新一届美国政府上台后,对中美经贸关系形成了一种扭曲甚至荒唐的理解。其基本逻辑是“美国自身出现问题,却要求其他国家买单”,于是挥舞关税大棒,意图通过单边施压逼迫中方作出重大让步。
从4月初至今,美方连续出台多道行政命令,将针对中国的加征关税从34%一度飙升至124%,试图将中国逼入全面让步的死角。面对美方不讲道理的节奏,中方则采取完全对等的反制策略,进行了三轮关税与非关税措施的回击,最终迫使美方重新回到谈判桌。
如今,美国承诺撤销91%的加征关税,并将24%的部分暂停执行90天。中方同步作出回应,同样取消91%的反制措施,对24%的部分也进行暂缓。这种“你退一步我也退一步”的安排,是典型的大国博弈中建立的“暂时性平衡”,也标志着中国在此轮交锋中赢得了主动权。
从“乱拳打老师傅”到理性回归:特朗普并非毫无章法
沈逸强调,虽然特朗普在舆论场上经常呈现出情绪化甚至“撒泼”的形象,但实际上这种“撒泼”背后往往也有计算。对等且坚决的反击,是促使其回归谈判桌的关键。没有强硬应对,指望特朗普主动妥协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形容当前中美的谈判状态是一个“暂时的停火机制”,不排除未来再起波澜。从中方角度看,这样的“谈谈打打”本身就是大国互动的常态。而且,中国也逐渐摸索出一套应对“特朗普风格谈判”的打法:不惧冲突,有备而来,对等还击,步步为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