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拉合尔的夜空被爆炸声撕裂,莫迪政府的“强人政治”神话也随之一同坠落。5月8日,印度在首轮空战折戟8架战机后不到30小时,再次对巴基斯坦发动无人机突袭,结果12架军机被击落,仅1架勉强突防。这场军事冒险不仅未能挽回颜面,反而将印度“军事强国”的遮羞布撕得粉碎,更暴露了莫迪政府深陷民族主义裹挟的战略困局。
一、莫迪的“复仇逻辑”:民族主义裹挟下的政治豪赌
印度空军5月7日的惨败,让莫迪政府陷入空前危机。反对党国大党抨击“8800亿卢比军购打水漂”,社交媒体上“阵风神话破灭”的嘲讽声浪此起彼伏。面对国内经济衰退、青年失业率超20%的烂摊子,莫迪选择了一条最危险的道路——将巴基斯坦作为转移矛盾的“替罪羊”。
这种“以战促稳”的逻辑,本质上是印度人民党“印度教民族主义”路线的延续。从废除克什米尔自治权到修改公民身份法,莫迪始终将外部冲突视为凝聚国内支持率的工具。此次空战失败后,他亲自指挥策划无人机袭击,试图用“技术性报复”安抚民族主义情绪,却未料到巴基斯坦的中国制防空系统早已张网以待。
二、无人机突袭:一场代价高昂的“面子工程”
印度此次出动的无人机群堪称“万国牌博览会”:以色列“哈洛普”自杀式无人机单价超200万美元,仿制伊朗“沙希德-136”的廉价机型故障率高达40%。这些装备在巴基斯坦ZDK-03预警机与北斗导航系统面前形同“睁眼瞎”——巴军仅用12分钟便击落12架无人机,防御成本不足印度进攻成本的五分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