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告别动物实验新药还安全吗?在药物研发中沿用近百年的动物实验迎来了重要转折点。4月10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公告,在单克隆抗体药物及其他药物的研发中,将逐步以更高效、更贴近人体反应的“新兴替代方法”取代动物实验,这一政策在临床试验新药申请中即刻生效。
关于动物实验的争议已持续多年。一方面,动物实验成本高昂且在伦理和有效性上受到质疑;另一方面,现有替代方法在效果和安全性上仍不够成熟。科学进展和政策推动共同促成了当下的“有利时机”。
多位专家认为,此次政策发布标志着美国有关动物实验的长期争议走到了临界点,动物实验被替代的趋势愈加明显。托马斯·哈通教授表示,这一举措表明FDA对替代方法的预测能力充满信心,未来药物研发进程有望加快,但替代方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仍需长期评估。
19世纪80年代,德国生理学家埃米尔·贝林通过豚鼠实验开发出白喉免疫疗法,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后,动物实验开始系统化地应用于药物研发。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要求所有药物上市前提供包括动物实验在内的安全性证据。
李晨钟介绍,在美国,推动取代动物实验进程的不仅有FDA,还有国家环境保护局(EPA)、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等机构。正是在多个联邦部门的合力推动下,才迈出了这关键一步。
托马斯·哈通认为,在许多药物研发环节,动物实验已不再是最佳选择。FDA报告指出,超过90%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安全有效的药物最终未获批准用于人体。特别是在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常见疾病中,动物实验的预测成功率极低,一些在动物模型中被认为安全的化合物可能在人体试验中具有致命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与我们联系。